改革先驱任仲夷
必然的改革开放,未必会有一个必然的开局。商品经济,打开国门,广东试水,示范全国。成则全局盘活,败则时机错落。任仲夷主政广东,不但要思考“变通”的经济布局,还要思考“打通”种种质疑非难的保守思想———广东“放羊”了,广东“精神污染严重”了,“资产阶级又一次向我们猖獗进攻”了……一篇《旧中国租界的由来》的文章适时而出,矛头直指广东的经济特区。
批评要挨,检讨要写,但任仲夷坚决不让广东就改革开放的政策搞大辩论———因为那只会导致乱抓辫子、乱扣帽子;对于“加强统管”的要求,则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思想先行,管要跟上,越活越管,越管越活”的二十四字方针;对于对外开放的利弊取舍,更言简意赅地归纳出“排污不排外”的逻辑与口号。在情势复杂的改革年代,这是一份理论与意志的坚定,更是一份能够成全这份坚定的谋略与智慧。
人生不过百年,情怀弥足留恋。一个名字值得被尊重,被纪念,因为他在一个需要他的时间和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成功地拓宽了前路。
但他却并不是停留于此的,年届高寿的任老,不愿听人祝他“身体健康”,而要大家祝他“天天向上”。他对于广东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思考与祝福,也是不停留于此的,他经常寄语他的同志们要有再继续的努力。
这样的一位改革勇士,这样的一位智慧老人,这样一位披荆斩棘的行动者,这样一位进步无止境的思考者,在离开我们的时候,让我们伤感,让我们惆怅,但不必有遗憾。因为他的勇气没有老去,他的智慧没有老去;因为这是一个不曾结束的时代,这是一场还没完成的变革。正如任老离休之后的广东,一直都在不懈怠地前行,继续充当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让我们再用一句“天天向上”来缅怀任老,来祝福任老投以奋力、深情与热望的这片热土。 未竟的平反
在依然严峻的政治空气下,任仲夷果敢地绕过“禁区”,为张志新平反定调。张志新对常识的坚守、冲破思想奴役的勇气,强烈地撼动着一个盲从时代的麻木民族。
1979年春,中国人看到了现代社会以来最残酷的行刑方式。
“没等张志新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几个蹿上来的人按倒在水泥地上,头枕一块砖,强行切断了喉管。为了维持呼吸,就把一个三寸来长的小手指粗的不锈钢管插进气管里,再用线将连接着钢管的金属片缝在刀口两边的肉上。张志新奋力反抗,剧痛使她咬断舌尖,血水淌满了前胸。她脖颈上的伤口,不时地冒着带血的气泡,嘴里不时地呕吐着似血似水的唾液。”《辽宁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连续发表长篇报道,一步步试图还原这4年前的酷刑。这是个艰难的过程。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是谁下达的虐杀命令,是哪些人具体执行了虐杀命令的——他们的姓名、年龄、身份、这么多年来他们如何做到让自己的良心安宁。被披露部分的真相,使“张志新”三个字,一夜间在中国社会翻腾。愕然、愤懑、谴责、怜惜、喟叹、控诉、咏颂——各种情绪以累积了十年的惊人能量,在诗歌、连环画中持续发酵。
张志新生前是辽宁省委宣传部干事。她之所以被虐杀,是因为她指出“文革”走的是左倾政治路线,当时全国弥漫着的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不对。她说:“再过几十年的人看我们现在和党的领袖的关系,就像我信鬼一样可笑,像神话一样不可理解。”
她的话没有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洞见;然而,她对常识的坚守、冲破思想奴役的勇气却强烈地撼动着一个盲从时代的麻木民族。张志新之死,使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获得了对极权政治的初次启蒙,找到了独立思考、坚守真理的精神力量。“党啊,我的党,你要将我引向何方?”当张志新把孤绝的遗言留给她至死追随的政党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自己能在4年后沉冤昭雪,并引起空前的回响和共鸣。
1979年的春天乍暖还寒。“文革”的阴霾还没散去。当年判处张志新死刑的原审法官,坚持他是“按照实事求是定罪的”。他对复审案件的法官说:“毛主席、毛主席著作,她(张志新)反了。你能翻案?”
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果敢地绕过“禁区”,为平反定调:张志新反对林彪、“四人帮”。他将张志新批评毛主席的言论,模糊笼统地列入神志不清时所讲,“把这些说成是她的,是不公平的”。3月,辽宁省委作出了《关于为张志新同志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的决定》。与此同时,国内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极左思潮正在顽强逆流。
在依然严峻的政治空气下,任仲夷在各种场合,毫不讳言自己对张志新的赞赏和愧疚。
任仲夷说,张志新的惟一“罪名”就是公开说出并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而且这些观点是对组织讲的。对他个人来说,听了觉得心中有愧。在看望张志新的母亲郝玉芝时,任仲夷坦承:“我不如志新,我不如她敢想,更不如她敢说。”
更可贵的是,任仲夷将张志新悲剧的元凶指向专制制度。他坦言,张志新冤案绝非孤例,倘不健全民主法治,类似悲剧还将发生。依当时之政治情势,任仲夷所为所言承受的巨大风险,非今日我们所能想象。 这从后来戛然而止的宣传活动可得印证。三个月后,张志新突然从主流宣传渠道消失,一切归于沉寂。这一“急刹车”,曾留给外界诸多猜想。有人说,这是张志新的第二次死亡。直到今天,张志新的审判案卷仍然在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作为绝密档案封存。张志新案件的全貌还未得到完整披露。
尽管如此,张志新之死给国人带来的震撼一直挥之不去,民间各种怀念她的文章、诗歌等时隐时现。人们为她建网上纪念馆、写墓志铭,祈愿这位30年前为冲破专制思想牢笼殉难的女性,能在另一个世界获得自由编辑本段先驱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