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宗旨:服务企业界 关爱全社会  凝聚成功理念 成就非凡人生

媒以载道  敏思力行 传播正能量  做中国最大的财经励志人物期刊

第102期 P16特别报道

习近平南下广东:继续改革之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事实上,这种命运改变的体验是一个共同的经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就指出,在中国改革之前,农民几乎没有决定自己生产什么、向市场提供什么的自由。这并不是来自于后来的学习,而是李克强自己亲身经历,“过去我当村长的时候,每天早上要指挥每一个生产队甚至是每一个农民,你干什么、他干什么。现在我们的村委会主任没这个权力。”亲身经历的事件是最有说服力的,对经历改革的一代人而言,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改革的艰难的体会更多则是来自观察。


  这种艰辛的直接体会者是当年改革开放的启动者们。34年前习仲勋来到广东之后,第一件要处理的难题居然是“逃港”。1979年,有谣言称为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香港将给非法留居者正式居民身份,导致广东省发生了偷渡潮,甚至有村庄一半的精壮劳力一夜之间全部泅水偷渡香港,官方估计人数高达11.9万多,为历年之最。为什么抛弃家园,逃往香港,习仲勋在当时宝安的收容站里亲自与外逃人员座谈,随行的南方日报记者记录了这番对话。习仲勋问:“社会主义那么好,我们自己当家做主人,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对方老实回答:“我们穷,分配很低。到香港容易找工作。”而根据当时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吴南生的调查,当时深圳边境线宝安这边一个农民劳动日的工分收入约为七角钱,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六七十港元,两者差距悬殊竟达一百倍。现实的差距,比一切纸面上的优越性都要有说服力。这种差距,给执政者一种特殊的窘迫,民皆弃之的情况,在毗邻港澳,向来开风气之先的广东更为强烈。见一叶落而知岁将暮,对于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习仲勋而言,国运将何,是让人忧虑的关键问题。


  那个时代这种忧虑感从上到下。如果翻阅历史的话,1978年一年之中,邓小平连续有四次出访,先后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这一年当中,中国还有13位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先后21次访问了51个国家。这既是向世界传递“文革”动荡的结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领导层的一种焦虑建国三十年了,国家到底要走向何处,国运如何才能昌盛?后代人对于这个时期,总习惯使用改革共识的形成。但是客观分析可以发现,共识更多是结束“文革”,而未来怎么走,却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意见。也正是基于此,先行一步,才显得那么重要。特区的实际作用,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大,但是特区出现的意义则是巨大的,这是广东先行一步的象征,也是改革决心的表示。广东有自己的地缘优势,可以发挥,那么其他地区呢?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都可以自我发挥出来。局部的突破带来的是全局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改革启动者所希望带来的变化。邓小平用“杀开一条血路”,来表示任务的重要性。这种嘱托的重要性只有经历过战争艰辛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是突围的重任。

 已访问: 41279 次 关闭
  • 壹山傍水

    壹山傍水

  • 深缆之歌

    深缆之歌

  • 晶美钻机油精华液

    晶美钻机油精华液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