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宗旨:服务企业界 关爱全社会  凝聚成功理念 成就非凡人生

媒以载道  敏思力行 传播正能量  做中国最大的财经励志人物期刊

第61期 P8封面人物

心系国防 戎马一生
——记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周玉书中将
分享到:
本刊记者:涂立明 任建英 黄辽通

1987年8月,周玉书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代表24集团军于10月下旬出席大会。这次大会,周玉书聆听了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报告,并和各界人士见面,周玉书感到特别荣幸。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周玉书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选举前,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杨白冰同志找周玉书谈话,充分肯定了周玉书任军长以来的进步和成绩,要求周玉书任何时候都要忠于党、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实执行邓小平路线、政策、方针。并指出,军一级的领导进中委是有特殊表现的少数几个,如果被选上,要不骄不躁,更好地学习和积极工作;如果没选上,更要努力争取新的成绩。
结果周玉书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大会结束前,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单独接见了军代表,见到了徐向前、聂荣臻等多位老元帅、老将军,还合影留念,这使周玉书终生难忘。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从中央候补委员到中央委员,这是党和国家对周玉书诚勤一生忠心为国的肯定。
      1990年1月12日14时,总政首长代表中央找新任武警班子成员谈话,宣布元月10日中央的决定,决定由周玉书出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周玉书在新老班子交接时就表态:“不辜负党的重托,努力工作,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执行好公安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军委的方针、政策,军队的条令、条例,把武警部队建设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周玉书到武警工作后,认真学习了小平同志关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指示,认真分析了武警部队在维护稳定中的地位作用,感到只是以执勤为中心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更重要的是捍卫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而且敌对活动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样化,不仅是打、砸、抢、烧、杀等暴力活动,还有组织和煽动非法游行、示威、罢工、罢课、静坐、绝食,有的还搞武装叛乱和恐怖活动。单纯执勤已完不成武警职能。因此,周玉书提出要以执勤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原担负执勤的部分队任务不变,但要有“处突”的准备。新组建的机动部队必须以“处突”为中心做好各项准备。这一想法遭到一些人的坚决反对,以致一年多不能公开提,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反复宣传,才于1992年9月在山东济南“执勤处突”会上肯定,并报告中央。不久,得到中央批准。从此武警部队的中心任务是“执勤处突”。
我国武警编制是逐步形成的,因此不统一,有的也不尽合理。周玉书下决心给武警编制作了调整。
      因为各省都编总队,员额从数万人到数千人;地区都编支队,员额多的达3000人,少的不足百人;连队兵员多的200人,少的20-30人。给指挥、教育、执行任务、管理保障等带来诸多不利和不便。干部使用也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不利培养升迁。经过周玉书认真研究,反复调查,按照军委、总部以及公安部的指示和要求,拟订了新编制,并经深入听取意见,多次修改后于1992年8月颁发了武警新编制。达到了基本平衡,大体合理,有利于教育、训练、管理和保障,有利于部队长远建设,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武警部队警种多、编制有大有小、高度分散,任务多样而艰巨,因此军事训练少,以致素质提高不快,周玉书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辽宁省总队领导商量,以“五小”的方法加强军事训练,即小块时间(见缝插针)、小群练兵(三、五人编组)、小情况(敌情不设想太大,以常见敌情为主)、小辅导(小教员,不上大课)、小场地(营区附近或营房内)。先在辽宁省内试点,经他们深入研究,反复实践,认为符合实际,总队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以后在武警各部队推广,取得很好的效果。
      1993年1月周玉书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周玉书刚到广州军区报到后,就马上下部队调查研究,了解熟悉情况。因为常委分工周玉书重点了解四十一军和担任组建驻香港部队领导小组组长。这是一项特别而又重要的任务,周玉书不敢懈怠。
随后,周玉书到驻港部队的步兵旅蹲点,经调查研究,提出了训练、教育、管理这支部队的方案。并按照中央军委和军区的指示,结合实际组建了驻香港部队的机关、步兵、步兵旅、基地教导团,拟订了三年建设规划,筹建了在境内的暂住房,提出了不辱使命,只争朝夕,重政治、打基础、抓干部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对于干部进行英语、粤语训练,并开始实施身在境内,如临香港的封闭式管理方法,展开了“倒计时”活动,逐日有进。
      驻港部队的干部战士来自全国各军区,采取优中选优,表现都很好,但素质差别很大,与驻港部队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整体素质和生活小节需要严格的训练。周玉书和步兵旅的营级以上主官都个别谈了话,考察了他们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管理能力,逐个提出了要求。对武器装备的管理和内务设施也作了统一的改进。驻港部队基地建设从定点、设计、营建施工,都坚持高标准,保质量,建成了第一流的营房。无论是硬件、软件建设,还是部队训练和作风培养,都从点滴抓起,为1997年7月1日我军进驻香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故事,道不完写不尽。
      周玉书年青时从基层干部踏踏实实做起,干实事,一心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参军前优秀乡村干部。从军后成为部队的优秀干部、高层指挥员,到最后成为中国武警总司令员、共和国将军,每一次经历和进步都饱藏着周玉书兢兢业业为国防奉献的精神和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共和国将军的头衔当之无愧。
 
 
 
 
 
解甲——英雄未老
      百战归来
      自1996年12月20日正式退职后,周玉书从不间断书法的练习,书法作为周玉书多年的业余爱好,退职后的周玉书更把它当作是一种养生之道,活到老,学到老,把墨临风,又何尝不是解甲后的周玉书的一杆“枪”。
      早在1983年,周玉书有机会到军事学院学习,学院一年多,养成了早练书法午看报,正课时间勤思考,业余时间不空耗,提高素质见奇效的习惯。从那以后,基本坚持了书法天天练,毛笔随身带,有空练起来。周玉书的练字动机是十六个字:墨缘长寿,陶冶情操,增强记忆,业余消遣。在以后的岁月中,为纪念、祝贺各种展览活动,题赠朋友同事,为高等学校、大商店提名上千幅字,受到了好评。有不少字幅载入《共和国百位将军暨书画名家书画精品集》、《第二届亚洲书法交流大展集》、《中华世纪之光中国书画大展作品集》、《共产党人书画大展》、《中国历代皇;帝名人名将书画名家》等30多部辞书中;并荣获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东省、广州军区主办的书画赛,多次多种奖励。实践使周玉书体会到,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是:滴水穿石,雄襟万里。
       百战归来,这应当说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光荣退职后的周玉书理应可以好好安享晚年的了,但周玉书并没有居功自逸,心系国防之余,还时刻不忘学习充实自己。在退职后的几年里,除了继续习研书法外,还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终于在古稀之年把毕生的积累写成了笔下的文字形成了章本,不是什么泼墨自耀,更不是什么立传万古流芳,而是立志修身。人老了,有些事有些人是忘怀不了的,把心里的记忆涂于纸上,用以自励,也以此激励儿孙。幸甚!此亦是其人生的一种寂慰,解甲后的一种自然回归。
      千山踏遍人未老
      退职后,周玉书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踏遍千里江山,重现了戎马生涯时的雄风。1997年6月到南京、扬州、镇江、上海、杭州、宁波、普舵山、黄山、景德镇、井岗山、炎陵,回攸县老家,行程近万里游览胜地不少,特别是上井岗山有感:“久怀敬仰思,初上井岗山,千里来朝圣地,雄貌展新颜。到处郁郁葱葱,更有隆隆车声,高楼入云端,吉安到宁岗,险处已不算,国耻雪、香港还,创业七十周年,天上变人间,可想前人未想,可做古人未做,齐心战万难,世上无难事,科技加敢攀。”以后又分别去南宁、桂林、新疆、宁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承德、湖南张家界、攸县酒埠江、海南岛、河南等地,朝靖过佛教四大名山:五台、普舵、九华、峨眉山,登攀过“五岳”之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除西藏、台湾外已跑遍祖国的各省,既游览了风光美景,更充实了天文、地理、社会知识。
     中国大好河山,壮丽文明,增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而个人的功绩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个人经历只是弹指一挥间。周玉书深深感叹!
     2005年周玉书故地重游,面对华东的繁荣发展,面对美景如画的祖国东南,感触良深:当即挥笔:“怀念红军路,又上井冈山,千里再游故地,新貌展雄颜,到处游人云集,更有天街奇景,高阁耸云端。登此山后,碑塑细摸看。历史红,山林好,第一山。八年转眼过去,发展惊人间。弘发井冈传统,当好红军后代,策马更加鞭。立下凌云志,革命接新班。”
周玉书认为,自己在游历故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重温了党的历史。体悟艰辛,不忘过去,继往开来,展望未来。
      岁月易老,人未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百战归来,千山踏遍,解甲后的周玉书乃在为民为国的正道上散发着他的光和热。英雄未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周玉书对生活都充满着激情和斗志,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从将军到平民
     惊心岁月东流水,悠悠往事一哄尘。怀有童心就长寿,脑体并劳万事行。养其身,顺应自然;修其心,笑对人生。
                                        ——周玉书(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周玉书多次见过毛泽东。荣誉不要当包袱,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未来,荣誉要当成功和动力,要从零开始,要有新的荣誉,这是原则,这是一种对荣誉的胸怀。
如今,对于荣誉、对于权力,心态更为超然。在将军内心深处,人一些本质的东西,似乎更值得珍惜。
    “没有毛泽东,哪有我自己的一套。我这一辈子,靠父母养育,学校教育,共产党培养教育,军队锻炼,家庭支持。”这是周玉书回归平民后的体悟。
     的确,家是心灵的停泊点,是疲倦后体息的港湾。对于晚年的周将军来说,家庭的幸福,更加弥足珍贵。 家庭要是一个革命家庭,家里的事要不能违背原则,他老伴很温和善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他的秘书、他的工作人员,既是同事互相帮助,又是上下级,要既讲原则,又要互相关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家人对我很好,感觉很舒畅。”
      周将军的同事:“将军特别重朋友之间的感情。他每年发贺卡,不管是地位高、地位低、大人物、小人物都是他亲笔写,都不用秘书代。”
      周将军的儿媳:“到这个家,感到家里最大的特点是和谐,全家人都很幸福。觉得长辈很民主,有什么事大家都沟通、协商,母亲很慈祥,对父亲的照顾,对我们的照顾以及对下一代的照顾都非常好。”
    不过周将军深爱家人的同时,不忘“严”字当头。
    周将军的儿子:“我觉得我父亲最大的特点是严于律己,但他更多的是宽以待人,对朋友、对下级都很宽厚,但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我们子女从小非常严格,要求我们。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我6岁的时候,有一次玩火,小孩没事点火玩,结果(父亲)就让我写检查。这个检查现在还保存着。所以有了这个严字,我们到了部队以后呢,就比较容易尽快地适应。我也当兵二十多年,就始终觉得有个框框在框住自己,使自己始终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胡来。”
    周将军的妻子:“他经常写日记,几十年的日记,每天都写,几十年坚持写,好几箱子了。”
    周将军的日记大都是往事的记忆,对于已经历人生百态、世间冷暖的周将军来说,一些记忆是难以忘怀的。无疑这些记忆,让周将军的生活感悟更为深透。
    从将军到平民,退位方知权力空,且喜不与污秽同,国强民富兴旺日,美德芬芳怡晚年。退职后的周玉书更多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的心态,百姓的生活,做事不排场不张扬,生活朴素简洁,修心养性,一切顺应自然。因为他懂得,事物有其规律,落霞红时短,月升星光长,事物皆有规,自然顺吉祥。周玉书从战士到中将,从农民到党的中央委员,又到退役年龄退职,可以说是千辛万苦到高位,万平千稳回平民,人生沉浮如春梦,富贵权位似烟云。愧无财富酬乡里,唯有忠勇报国恩,既要毕生勤学,又为后人开路。早习书法晚读书,酷暑严寒钻韬略,只争朝夕增才华,志在国防献有生。生命不停,日记不止,人虽老心不老,不在职,永不休。周玉书属鸡,只是平常一只鸡,朝朝报晓大声啼,一声唤醒群黎梦,勤奋功劳也不低。
一石籼稻,磨、舂、筛、簸,只剩下四斗七八升净米;百合芝麻,炒、蒸、碾、榨,才得到三斤五六两清油。这是“籼稻做米”和“芝麻打油”的生产过程,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人能酿出几壶好酒,能种下多大一片杏林,能留下多少故事。用“籼稻做米”和“芝麻打油”的生产过程来形容周玉书的人生经历再适合过的了,从将军回归平民后的周玉书的人生便是那三斤五六两清油,平常祢足珍贵。而历经提炼的看似普通平淡的几两清油,却在其人生路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梓里永忆,金水长流
     乡音、乡情总是叫人难以忘怀。2007年5月13日,周玉书将军回到了家乡,对石羊塘镇工作进行了考察。
    少时离家老大回,一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对于周将军来说,一切显得那么熟悉和亲切,尽管坐了很久车,但在老家只休息了小许后,下午便在县镇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石羊塘镇饮水工程和正在兴建的敬老院。
    石羊塘镇饮水工程,是周玉书牵头多方筹资百多万兴建而成,工程兴建后可解决石羊塘镇内 群众多年来的饮水难问题,周玉书详细了解了饮水工程的运行情况,并且当场叮嘱自己的孙儿,一定不要忘记家乡情、家乡恩。随后周玉书还视察了正在投资兴建的敬老院。
    在视察中,周玉书要求当地党政负责人: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为群众服务。
    周将军对家乡交通、水利、教育等事业也十分关注,当看到乡里道路差时,就牵头多方筹款,为家乡修路。
    “我是个不忘本的人,自己是农民出身。典型的农民到将军,普通人到中央委员。自己不要只看到高位,要记住原来的地位,我现在是出生平民,回归平民。“官”只能是个代号,不要看得过重,“财”是身外之物,能保证生活就行了。现在周玉书自己勉励自己——踏遍千山人未老,百战归来再谈书。人是老了,但思想未老,还有两句:遨游书林学海,静享明月清风。每天早练书法,午看报,晚上读几篇文章再睡觉,周玉书一天十几份报纸都看完,这样人可以不老,记忆不老。现在不要想那些烦琐、官场之事,倒不是看破红尘。但一定要看破荣华富贵。”
     “攸县人勤劳、忠厚,作为攸县人的子弟不要忘记攸县人的光荣传统,攸县人从井冈山革命时起就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谭震林就是。作为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宣扬。我很感谢家乡人民,感谢老祖宗,虽然在外面50多年了,现在家乡的感情、家乡的恩情是永不忘的。”
下面我们来听来自攸县乡亲们的心声:
村支书:“周将军每次回来,问得更多的是村里生产生活情况。”
     石羊塘镇党委委员:“周将军对家乡建设很关心,他总是与书记联系要他多为群众办实事。”
     村民:“他关心村里群众的生活。平易近人毫无一点官气,官架子,每次回来,一路上和见面的乡亲握手,嘘寒问暖。”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对于将军沉甸甸的赤诚的家乡情怀。父老乡亲们看在眼中,暖在心头,尽管攸县与广东相隔千山万水,却隔不断故乡人对周将军的想念与尊敬。
戎马之外,解读人生哲学
      “成功的要决是诚实、虚心。要当竹子笔直有节,凌云虚心越长高。”
      人生七十古为稀,经历了这么多事后,周玉书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特别的感悟。
周玉书祖父、父亲都是四十七岁去世,而周玉书现已到古稀之年,十分满足。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最使周玉书感恩的是共产党、毛泽东,最为周玉书怀念的是父母,最为周玉书遵循的原则是剑笔齐挥,忠廉并养,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人遇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周玉书深记其名字中的“玉”,它“千年万载藏深山,硬骨丽质不露颜,巧工精琢显灿烂,留得风华在人间。”周玉书从青年起就确立“创新是自己工作的标准,创造性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活力。美在于真,好在于实,创造性在于新。
     周玉书认为:人在社会上,总有一个位置,有民位、官位,有权位、有卑位;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尊更多做善事。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艰苦奋斗,力图改变自己不良的境遇,定一个适合自身的位置,适位适用,勤奋不息。周玉书作为军人,从青春年华到古稀之年,虽不尽是艰难险阻,但也确系耐苦常辛。毕生戎马从,枕戈卫神州,北国几十年,周玉书自励为“燕山林海松针小,顶风冒雪绿北国”。到南疆十余载,也是不忘党国嘱,再开一重天。生平一个特点,是虚心,花红能几时,勿忘白头翁,得意不忘形,失志更不悲。对落井者拉一把,对“红透”者挫一把,对平平者突一把,对困难者帮一把。学习林则徐工作作风,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小看自己和个人,大看他人和群众。时刻警惕:“愿望失去理智,干劲离开科学”等偏差,冷静沉着,措施有力。有容乃大,过急则昏,坚持真理,不计冷暖。北国四十年,虽别情意绵,南粤尤秀丽,天外还有天。退位以后,写了一首《咏木炭》:
    绿木木是材,入窑变乌全;
   黑时犹有骨,红火将成灰。
   人的一生,只要豁达,什么事都要看得宽。周玉书家里挂有滴水穿石、胸襟万里条幅。看得远一些,没有发愁的事。越艰苦,思想更要开通,思想不开通,工作更难上加难。生活要简朴一点,要多看书,周玉书平时喜欢喝稀饭和红薯。”
    周将军总结了人生和自然界生化消长的规律认为万事万物发生变化和人生万象都有一个度,没有度就没有章法、没有规矩,没有度什么都变得杂乱无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人要成才,事业要成功,特别是人要成为合格的人、成为大丈夫,就必须首先要把握好这个“度”。所以周将军概括出:无度不丈夫。
古言说:“无毒不丈夫”。周玉书把它改为“无度不丈夫”。这个“度”一是目标,人年轻时就得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周玉书自己写的“志在国防”里提到:“我的目标是军人,所以我在土改工作完了以后,参加抗美援朝。”
    度就是方法,也就是风度总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风度好好去干。
另外一个就是勤奋。周玉书年轻的时候,做大多数事情都是在早晨,现在还是5点半到6点起床,“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把事情都处理计划好,凡事三思而行,正面、反面都要考虑好。
    “还有就是,人在碰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人生难得几次搏,但是人生难免不受挫,周玉书“大比武”受挫、挨批斗,而后还有若干次;74、75年要他转业,但是唐山地震,要周玉书去指挥抗震,还是唐山24军司令部抗震的指挥。这些挫折周玉书都一一挺了过去,面对困难信心百倍越战越勇,这才是人生的一种豪迈。
    遇到难题,作为锻炼自己,考验自己的机会,不要怕吃亏,成功在于勇于前进,勇于承担,担重担是人生很大的幸福。也不要怕受挫折,挫折对于人生某种意义上说比成绩还好。这就是周玉书经历了这么多后体悟出的一些人生哲理。
 
丹心一片
     一个人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军人是一段军史的浓缩。在周玉书中将身上可说是再贴切不过。在位光荣,退下来也光荣。他说:朝阳夕阳,一个太阳,早霞晚霞,同样辉煌。
     生命中有了当兵的日子,一辈子不后悔。更不用说,一路走来,从士兵到将军。多少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化为共和国和平奋斗的历程。国防建设不是件简单的事,关系到国家稳定人民团结。周玉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国防,这正是他为民为国一生的写照。
     戎马一生,诚勤一生。您为国防奉献不遗余力,丹心一片!周玉书将军,您辛苦了。
立正!敬礼!
 已访问: 96568 次 关闭
  • 壹山傍水

    壹山傍水

  • 深缆之歌

    深缆之歌

  • 晶美钻机油精华液

    晶美钻机油精华液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