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 P艺术收藏
邬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粵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理事、三亚学院国艺研究院客座教授。其作品在《美术》、《解放军美术书法》、《解放军画报》、《解放軍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各类报刊发表600余幅。出版有《邬江书画集》(中国工商出版社)、《趣画现代人格》(中国文联出版社)、巜鸿爪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邬江卷》(吉林美术出版社)、《大画家.邬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印记-邬江中国画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被录入巜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巜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丶巜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国书画名家辞典.》等辞书。主要作品收藏:解放军八一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北京荣宝斋、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收藏。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由中国美術家協會中国画艺委会、广东省美术家協會联合主办"印记.邬江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八一美术馆、贛州美术馆、遵义美术馆、吉安美术馆、东莞香市美術館巡迴展出。人民日報《民生周刊》、《解放軍美术书法》杂志专题和特刊推介。
赣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的山川壮丽雄奇,这里的民风纯朴敦厚,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孕育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群最优秀的儿女。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在艰难困厄中英勇奋战,在炮火硝烟中浴血牺牲。在这里,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留下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流淌着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的汩汩血脉,传承着革命先辈开创的光荣传统,她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思想源泉,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赣南儿女在各条战线上奋力开拓、艰苦创造。
邬江,就是在这片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年画家。喝着章江水长大的他,从小耳濡目染,深深地被那些惊天泣地的英雄故事所打动,从内心产生出对这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的崇高敬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茅庐的他就开始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他主要通过版画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火热场景,并有多幅作品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江西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或入选江西省美展并获奖。
创作上最初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开始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创作路子,转攻中国画的创作。数十年来,在繁忙的报纸编辑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中国画创作,时有作品问世。然而,他创作激情的真正爆发,是在他年届55岁之后。
2013年,他从报社中层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摆脱了繁杂的行政事务,他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从事他所钟爱的美术创作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年过半百的他,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北京,先后在中国国家画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学习深造。在北京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当今最优秀的一批中国画家,观摩到了中国画坛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他如饥似渴,兼收并蓄,广泛切磋,悉心钻研,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积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艺术创作手法日臻成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艺术手法,创作一批以赣南苏区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题材中国画作品的设想,也正在酝酿之中。
从北京回来,为了更加真实、准确、生动地表现当年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场景,他除了阅读大量的赣南苏区革命史料以外,还多次深入瑞金、兴国、于都等中央苏区所在地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走访老红军和他们的后代,亲耳聆听他们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切身感受他们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忠于革命的动人情怀。在苏区的所见所闻,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个红色革命题材作品的旺盛的创作期随之开始。
在中央苏区的实地采风,使他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和崇高洗礼,他迅速地进入到创作的状态。当年那些血与火的动人故事,历历如在目前,时时撞击着他的艺术神经。很快,连环组画《八子参军》于2014年脱颖而出,并且迅速登上了2015年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展”。一炮打响之后,他的红色题材中国画创作立即呈现出井喷的状态,一发而不可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接连推出《峥嵘岁月》《长征第一山》《攀登》《铁索寒》《泉水叮咚》《冒着敌人的炮火》《万水千山只等闲》等一系列大幅中国画作品,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从中央苏区到长征路上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和动人场景。
这类以中央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题材中国画创作,以其鲜明的主题、独特的构思、新颖的手法,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战争场景,得到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仅在2016年,他就接连有《永恒的誓言》《风雪长征路》《祝捷》《雪山壮歌》等多幅作品荣登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和部门主办的各种全国最高级别的美展并获奖。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更大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2017年,代表着他红色题材中国画创作进入新阶段的作品《我的父辈》入选第十三届全军美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这幅作品以极其简练的绘画语言,用一辆被我军缴获的敌军坦克作为背景,表现在一场大仗胜利结束的特定时刻,我军三位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他特别注重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来揭示他们的心灵世界和胜利豪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令观众产生无限遐想,的确不失为一幅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佳作。
2018年以后,他又接连推出《芙蓉山上五烈士》《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孩子》《战地黄花分外香》《从军》《踏征程》《洗征尘》《革命成功再回家》等力作。与前一阶段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他除了继续表现战争岁月的艰苦性和残酷性、讴歌我军指战员的英雄壮举之外,用了更多的笔墨去展现战争风云中根据地军民美好的内心世界。
如《战地黄花分外香》,描写了两个女战士在战场上救助女伤员的情景,我们在画面上看到的并不是硝烟、血腥和痛苦,而是盛开在原野上的金黄的秋菊、战士马刀上飘动的红绸、悠然的战马、南飞的大雁,三个女战士互相扶持,微笑着坚毅前行,充满着诗情画意。整个画面洋溢着美丽动人的革命理想主义情操和战友之间美好纯真的革命情谊。此后的《我编斗笠送红军》《从军》《红孩子》《革命成功再回家》等,也都较为鲜明地讴歌了残酷战争背景下美好人性的光辉。
他把同一类型的丰富的生活细节巧妙地集中到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有力地展现了根据地火热的斗争生活、领袖和群众、军队和人民之间鱼水难分的亲密联系,和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历史背景、根据地群众依依送别、战士们毅然踏上万里征程的宏阔场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有力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总之,邬江这一系列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中国画作品,集中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央苏区时期我党我军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地、形象地再现了烽火岁月中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艰苦奋战、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美丽而崇高的心灵世界。
这对于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人特别是我国青少年一代,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这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激励我们继承先烈遗志,永远不忘初心,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赴后继、努力奋斗。
期待着邬江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源源问世。